首页>>科研教学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 中晚期肝癌患者有望获得长期生存

浏览次数:1548  发布时间: 2021-10-30 17:44:05

  在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为了提升大众对肝癌防治的重视,加强中晚期肝癌患者对于长期生存的信念和信心,全国知名的肿瘤网络资讯和诊疗平台“良医汇肿瘤资讯”联合全国医生和大众科普媒体平台,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四川肝癌治疗专家,共同发起2020扭转“肝”坤全国肿瘤宣传周医生、患者肝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肝癌整体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2.5%。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肝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逐步由原来的4.2%提升到12.5%。随着肝癌手术切除以及肝移植等外科为主治疗手段的进步,以及近年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的发展,我国肝癌病人的生存率有望迎来新的突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华山医院肝病中心主任钦伦秀教授预估,在多学科合作模式基础上实施肝癌综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肝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5个百分点,助力实现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的我国总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在2030年不低于46.6%的目标。

  从“排雷工兵”到“多兵种联合作战”

  在我国,外科手术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随着手术切除肝癌外科技术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手术安全性和术后疗效得到显著提升。但是肝癌切除术后的总体5年复发率达60%左右,即便是小肝癌术后复发率也可达40%,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肿瘤的转移播散。

  “十余年前,肝癌外科医生只是个‘工兵’,只能靠一双手和‘排雷’技术与肝癌博弈,但面对肝癌术后较高的转移复发率,我们总是有种回天乏术的无奈。”钦伦秀教授回忆道。

  2008年,肝癌治疗的多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进入临床应用,为肝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武器”。2017年以后医疗行业又迎来了多个“巡航导弹”,包括一线治疗的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耐药后可作为二线治疗的瑞戈非尼、卡博替尼等;2018年以后,肿瘤免疫治疗的多个药物也相继获批,包括国内获批二线治疗肝癌的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突然之间,手握多个‘导弹’的肝癌外科医生已经可以指挥对肝癌进行立体的‘多兵种联合作战’,不再只是一个‘工兵’了。”钦伦秀教授欣喜地表示。

  好药早用 长期生存

  钦伦秀教授认为,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不但有望使原来一些没有手术治疗机会或者无法治好性治疗患者的通过肿瘤降期后转化为可手术治疗,而且还可降低肝癌术后转移复发。“如果通过‘好药早用’来降低肝癌术后的复发率,无疑将显著提升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钦伦秀教授指出。

  另外,所有抗肿瘤靶向药物都伴随有使用后出现耐药的问题。“但当有多个靶向药物时候,则可通过序贯治疗来应对耐药问题,从而延长方案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做到肝癌的全程管理。”钦伦秀教授指出。

  高危人群 定期筛查质的飞跃

  早期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到70%,然而,我国早期肝癌发现率不足30%;70%-80%的肝癌在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而中晚期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20%。

  文天夫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我国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到20%甚至30%,必须依靠在肝癌高危人群中实施定期筛查,以早期发现肝癌,这是至关重要,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肝癌检查和筛查,可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后期的诊疗。1980年,日本推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筛查方案,在之后的15年间HCC患者的生存率从5.1%提高到42.7%。2002年,在日本政府开始资助全国40岁以上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肝癌筛查后,超过60%的早期肝癌被检测出来。

  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动”,旨在广泛开展防癌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切实降低癌症疾病负担。华西医院也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华西专家线上健康科普讲座”的活动。“如果能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把初次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的人数比例降低一半,提升早期患者的检出率35%至40%,则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望得到质的飞跃。”文天夫教授指出。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上一篇: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十年上升10%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31204号